文/陳詠聖(康富物理治療所大安所治療師)
「剛坐下不到半小時,就覺得上背好痛。」
「膏肓處好不舒服,但怎麼去按摩放鬆後都還沒好起來。」
內容目錄
Toggle膏肓痛
顧名思義就是肩胛骨內側的膏肓區域產生疼痛,通常於長時間維持頸部過於前傾斜、圓肩、駝背、肩胛外移等姿勢、或是於某個姿勢撿地上的東西後開始產生。由於成因眾多,我們將來源大致分成「頸部」、「胸椎」與「肌肉本身」,可以往這三個方向去找,比較能夠找出真正產生「膏肓痛」的原因,才能給予適當的處置,來對症下藥。
膏肓痛是怎麼發生的呢?
- 源於「頸部」的疼痛:可能長期維持錯誤的坐姿,讓頸部關節過於僵硬、活動度不足,使得頸部做出後仰或是旋轉的動作時,夾到頸椎第五節的神經根而產生神經痛,這樣的疼痛會傳遞到膏肓的區域。
- 源於「胸椎」的疼痛:同樣是長期維持錯誤的坐姿,不過是造成胸椎關節卡住,於上半身要挺直時或旋轉,或是單點壓痛,容易產生胸椎周遭的疼痛,通常也會在膏肓的區域。
- 源於「肌肉本身」的疼痛:在肩胛骨內側的「菱形肌」和「提肩胛肌」,當這些肌肉可能會因為姿勢不佳而過度使用,而漸漸緊繃,產生激痛點;或者是因為撿地上東西,或過度往前伸直,而拉扯到該條肌肉受傷,之後就呈現輕微拉傷的狀況。
膏肓痛有什麼方法可以檢查呢?
以據上述的原因,我們可以找些方法去做檢查和進行治療:
- 來源為「頸部」疼痛的解法:通常是做高強度頸部壓迫測試(或叫做Spurling’s test),來驗證是否剛荒痛是由頸部引起,當此測試為陽性時,可以針對頸部關節作關節鬆動,放鬆頸部附近的肌肉,以及改善頸部附近的神經張力,可以有效改善頸部為來源的膏肓痛。
- 來源為「胸椎」疼痛的解法:通常是進行胸椎旋轉測試,來看看胸椎是否有卡住的情況,如果有,進行胸椎的伸展以及關節鬆動術,可以有效改善胸椎活動度不足的情況,此時,源於胸椎的膏肓疼痛就會減少而漸漸消失。
- 源於「肌肉本身」的疼痛:此時,可以針對「菱形肌」和「提肩胛肌」做單點的按壓測試,看看會否有轉移痛的出現,如果會轉移痛,那麼就需要針對該條肌肉作單點式按壓以改善菱形肌的問題。
有什麼運動訓練可以改善呢?
除了上述的問題外,搭配肩胛骨附近肌肉(如:下斜方肌) 的力量訓練與控制練習才能徹底改善肩胛骨的問題,普遍常見的訓練如下,依照順序難度漸漸增加:
- 初階下斜方肌訓練:趴姿下,雙手抱頭後方,將手肘抬高離開床面,將肩胛骨向後夾,要感受到肩胛骨的內側和下方的使力。
- 進階下斜方肌訓練:趴姿下,雙手舉直,與身體呈現135度,呈現「Y字」並且使大拇指向上,一樣將手肘抬離床面,將肩胛骨向後夾,要感受肩胛骨的內側和下方的使力,但會比動作一還要來得酸一點。
- 動態肩胛內收肌群控制訓練:同樣趴姿下,雙手趴姿,由上述的「Y字」開始,並且漸漸變成「W字」,再慢慢變回「Y字」,過程中,肩胛骨都是往內收的姿勢。
再來複習一遍吧
- 膏肓痛,通常與姿勢有關,例如:前傾斜、圓肩、駝背、肩胛外移等等。有些時候會跟過度延展而變成輕微拉傷,例如:手過度延伸往地板取物。
- 膏肓痛的來源大致分成三種:「頸部」、「胸椎」與「肌肉本身」,有各自的測試方法,只要能重現症狀,就能找出可能的問題來源,搭配適當的關節或肌肉的放鬆才能精準解決。
- 搭配肩胛骨內收的肌力訓練和控制,可以更快控制住問題,並且改善後仍可達到預防的效果,而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來慢慢增加訓練的難度。如:「雙手抱頭」的下斜方肌訓練、到「Y字」的下斜方肌訓練,再進階到「Y和W交替」的動態肩胛骨內收肌控制訓練。
#膏肓痛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