肩膀夾到肉了!肩夾擠症候群

文/卓元貞(康富物理治療所大安所治療師)

「為什麼我的肩膀只要一抬起來就痛?」

「原本沒事,但最近一拿東西或舉手就感覺卡卡的,甚至有點刺痛…」

肩夾擠症候群是什麼?

肩夾擠症候群(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)是指肩膀的肌腱或滑囊在手臂上舉時,被夾擠在肩峰(acromion)與肱骨之間,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的情況。這類疼痛通常不是突然發生,而是因為長期錯誤姿勢、過度使用或肌肉失衡所導致。

高風險族群包括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、有舉手動作的運動員(如游泳、羽球、舉重),以及曾經有肩部受傷史的人。此外,姿勢不良(如圓肩、駝背)也會增加肩部結構的擠壓,使疼痛惡化。

肩夾擠症候群具體三大特徵

  • 特定角度會痛

當手臂抬起至 60°~120° 之間時,肩膀會出現明顯的刺痛感或卡住的感覺,這個範圍被稱為「疼痛弧(painful arc)」。而低於或高於這個角度,疼痛通常會減輕或消失。

  • 肩膀前側壓痛點

按壓肩膀前側的「喙突(coracoid process)」或「肱骨大結節(greater tubercle)」時會感覺到疼痛,這通常代表肩膀內部的肌腱或滑囊已經受到反覆擠壓與發炎。

  • 旋轉手臂時疼痛加劇

如果進行「內旋測試(Left-off test)」(將手背貼在腰部,然後試著抬離腰部)檢查肩胛下肌或「霍金斯測試(Hawkins-Kennedy test)」(手臂向前平舉90°,然後肘部彎曲,再將手往內旋)檢查棘上肌

若與好的肩膀比較,感覺無力、疼痛加劇,通常表示旋轉袖肌群失能或肩峰間的空間減少,導致夾擠發生。高風險族群包括: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、有舉手動作的運動員(如游泳、羽球、舉重),以及曾經有肩部受傷史的人。此外,姿勢不良(如圓肩、駝背)也會增加肩部結構的擠壓,使疼痛惡化。

    肩夾擠症候群應該怎麼處理呢?

    由於肩夾擠症候群與結構性夾擠有關,單靠休息或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,長期改善需要肌肉放鬆加上肩部穩定訓練,並調整日常姿勢。

    • 肌肉放鬆
      徒手治療: 針對過度緊繃的「上斜方肌」、「胸小肌」與「旋轉袖肌群」進行深層按摩與筋膜放鬆,減少肩膀前側的夾擠壓力。  
      KPM關鍵點療法: 以解剖列車觀點出發,結合功能動作檢測、肌筋膜動力鏈、骨關節動作,處理代表性關鍵點(Key Point,KP)及活動障礙,同時快速篩檢是否有其他代償出現。
    • 運動訓練
      肩胛穩定訓練: 透過低負荷收縮運動與動作模組再學習來優化活動軌跡、減少肩峰壓迫。
      旋轉肌力強化: 強化肩關節各個方向的穩定。
    • 姿勢調整與伸展
      避免長時間圓肩駝背,可以利用「胸大肌伸展」來打開肩膀,增加肩部活動空間。
      調整辦公桌高度,讓手肘自然放鬆,不要長時間抬起肩膀,以減少肩關節壓力。

    肩夾擠症候群如果不及時處理,可能會導致旋轉肌腱撕裂或慢性肩關節功能受損,甚至產生次發性五十肩,因此建議早期發現、早期介入,才能避免更嚴重的肩部問題!如果你的肩膀一舉就痛,趕快開始做對的動作來改善吧!

      #肩夾擠症候群 #徒手治療 #肩胛穩定訓練 #姿勢調整與伸展

          肩膀夾到肉了!肩夾擠症候群

          肩膀夾到肉了!肩夾擠症候群

          肩夾擠症候群(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)是指肩膀的肌腱或滑囊在手臂上舉時,被夾擠在肩峰(acromion)與肱骨之間,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的情況。這類疼痛通常不是突然發生,而是因為長期錯誤姿勢、過度使用或肌肉失衡所導致。

          不是網球肘?不是高爾夫球肘?居然是旋前圓肌/旋後肌症候群

          不是網球肘?不是高爾夫球肘?居然是旋前圓肌/旋後肌症候群

          手肘處發生疼痛或無力時,常常被診斷為網球肘(如果症狀在手肘外側)和高爾夫球肘(如果症狀在手肘內側),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狀況,但經過相關的治療仍不見好轉呢?或許你應該重新確認,是不是肌肉卡壓神經的旋前圓肌症候群以及旋後肌症候群。

          跑者膝大揭密 「髂脛束症候群」!

          跑者膝大揭密 「髂脛束症候群」!

          跑者膝又稱為髂脛束症候群,是一種過度使用所導致的損傷,常見於需要重複彎曲和伸直膝蓋的個案身上,跑者、田徑選手、單車愛好者和划槳愛好者身上都很常見,初期時僅會覺得運動完膝蓋外側緊繃疼痛,隨著狀況惡化會在運動當下甚至休息時也感到不適。